星巴克杀出外卖回马枪:咖啡比模式重要!瑞幸怕不怕?
星巴克终于接招,开启外送业务,瑞幸怕了吗?

*《云链观察》原创文章,转载请申请授权

作者:房煜

经过长时间的准备,今天星巴克在北京宣布,将正式在北京和上海开启咖啡外送服务试运营「专星送」。在北京地区,首批试点包括北京国贸、望京、石景山等地区的数家门店。

星巴克的配送将由饿了么完成,48天前,星巴克与阿里巴巴达成了战略合作。按照双方计划,试运营完成后,至今年底,外卖服务将扩展到全国30座城市的2000家门店,并将完成双方会员体系的对接。

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,咖啡外卖正在成为一个新的竞争点。在咖啡领域,一家名叫「瑞幸」的中国本土的新锐品牌正在以外卖模式疯狂扩张市场,而类似的模式在当下市场也不在少数。在此前情况下,星巴克的外送服务为什么姗姗来迟?

从星巴克与饿了么的发布会上可以得知,星巴克对于外卖的业务开展,可谓慎之又慎,反复对产品、包装、体验等方面进行测试,星巴克数字创新副总裁刘文娟表示,这样的测试大概有140多轮。

在外卖形态已经如此普遍,而且合作伙伴有着成熟的外卖体系的今天,为什么星巴克推出一个外卖业务都会如此谨慎。答案可能只有一句话:因为咖啡比模式更重要。

  1  

咖啡的模样

通过星巴克APP或者饿了么APP ,都可以下单点星巴克外卖,但是常喝星巴克的人会发现,在星巴克的菜单中,没有了卡布奇诺这一经典产品。

原因在于,星巴克在反复测试中认为,卡布奇诺这样一款有丰富奶泡的产品,很多消费者也很喜欢奶泡饱满的感觉。但是,这个品类并不是适合经过外卖再来到消费者这里,由于在途的原因,产品的体验感会受到影响。所以在菜单中忍痛拿掉了这款经典产品。

但是这并不意味着,星巴克提供给消费者的外卖菜单是快餐似的精简版。相反,对于每一种产品,星巴克都提供了丰富的搭配可能,仅仅针对拿铁,星巴克就提供了864种不同的搭配选择。其实这也是整个产品设计的特点,通过丰富的自定义菜单,提供变化,比如,对于牛奶选项,就有全脂牛奶、脱脂牛奶、豆奶三个选项。

在包装方面,星巴克的包装研发工程师历经一年多时间,通过二千多杯次的产品测试,最终为热饮设计出一个星巴克「专星送」的专利设计杯盖。这一杯盖设置了圆弧性的回流槽,目的是为了让蒸汽出不来,也不让液体溢出来。而对于冷饮包装,其切口不是完全打开,防止外溢;在食品包装当中也加了隔层,来防止产品交叉和串味;每袋包装上都有一个贴纸,表明是封闭状态。

以上这些细节改变反映出两点:第一,星巴克实际上是希望提供一种「场景不同、品质相同」的体验。最大限度的保证外送口味和到店口味的一致性;第二,在缺乏到店场景的情况下,通过丰富的搭配,来增加产品的多样性和趣味性。

对于星巴克来说,其核心用户群是长期支持品牌的「星粉」,这些人往往已经对门店的产品耳熟能详,如何让这些人找到新的乐趣,探索到新的「彩蛋」,也是外卖产品要解决的。

正因此,星巴克对于此次外送产品提出了四个度「温度、态度、深度、浓度」,这四个词其实本身也是一种态度。那就是告诉市场,在咖啡这件事上,星巴克始终代表的是专业水准。用星巴克员工的话说,我们对每一颗咖啡豆都有敬畏之心。

注意,这四个「度」里面,恰恰没有「速度」。星巴克数字创新副总裁刘文娟表示:「如何能够让外卖小哥既追求速度又不强求速度,这是我们在整个专星送的研发过程中为什么花这么多时间。」

这并不是说,此次星巴克和饿了么不注重时效问题。而是说,时效和规模这两个零售业扩张时最吸引眼球的热词,并不是最高的优先级。还是那句话,咖啡,比模式重要。

在配送方面,饿了么团队和星巴克推出了一款冷热分离的专属配送箱。着眼点也是在于保证食品安全和温度控制。在配送时效上,据《云链观察》了解,由于咖啡的制作过程较一般餐食复杂,所以配送时间上,门店制作时间大约要占去8分钟,配送时间在22分钟,整体上仍旧满足30分钟达的要求。

值得注意的是,在星巴克与饿了么的配送设计中,消费者无须选择下单门店,而是由系统根据消费者的位置,就近指派门店配送订单,这个做法有点像滴滴的派单系统。

为了星巴克的专星送项目,饿了么从全国通过笔试、面试、培训的人中,筛选了20个小哥参加了这个项目,在3个月的时间里面,饿了么总共模拟真实场景达到2000个小时,配送时间超过了12000公里。

  2  

星巴克的第四空间

值得注意的是,针对星巴克的外送业务,星巴克也延伸了第三空间的理念,提出了第四空间的概念。

此前,星巴克中国首席执行官王静瑛说过,「中国将成为星巴克全球第一个实现体验全空间贯通的市场。」 这则意味着,星巴克将全面打通从第一空间到第四空间(生活空间——工作学习空间——线下零售门店——线上零售平台)的所有限制,为中国顾客「开启随时随地随心的全方位新零售生活体验」。

时至今日,随着中国市场移动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以及新一代消费者的崛起,星巴克已经意识到,相比较于传统的第三空间,线上零售平台具有自己的独立性,可以称之为第四空间。

这种第四空间的延展,拓宽了星巴克与消费者接触的场景和界面。就像饿了么副总裁王景峰所举例的,「我们想象一下,如果哪一天我们去电影院的时候,路上我们下了一个单,到电影院门口的时候,我们小哥已经把一个你想要的咖啡拿到你手上,然后我们去愉快的观影。」

在这个例子中,星巴克与消费者的交互,已经从有限的门店场景拓展到了更多的生活社交场景。实际上在交互性这一点上,第三空间和第四空间仍旧是一脉相传,有交互,才可称之为场景,否则就是一个人的发呆。区别只是线上和线下交互的方式不同。

和餐饮企业相比,很多企业在上线外卖平台时,都更加强调了产品的标准化和爆款路线,一般说来,外卖平台的产品种类都是与堂食有差别的,越是标准化高人气的商品,越是适合外卖平台,而过于复杂或者冷门的产品往往更适合留在店里。

但是在星巴克的外送产品思路上看,星巴克在外卖产品线上强调了「个性化」选择的重要。这也意味着,星巴克并不是一个追求「走量」的思路,更多的还是着眼于咖啡用户习惯的培养和咖啡文化的输出。而随着这种交互方式的拓展,用户触点的增多,其实也为咖啡文化的输出,提供了更多的可能。

「咖啡绝对不只一杯咖啡,而是一种生活方式和体验经济。这是阿里为什么能够把整个集团业务的核心资源都拿出来,跟星巴克进行战略合作。」这是阿里巴巴CEO张勇在谈及与星巴克的战略合作时说过的话。而咖啡市场在中国仍旧处于发展阶段,如果一杯咖啡真的想从点对点的消费变为一种生活方式,那么它确实需要呈现给消费者,一个更加「立体」的咖啡世界。

*《云链观察》原创,未经授权不得转载。

赞  1 收藏  0 手机阅读
分享到 :

分享到微信朋友圈

微信扫描进入,并分享到朋友圈

延伸阅读

文章/篇

NaN

阅读/次

关注
最新文章